转自:上海证券报
冬去春来,中国乘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开始出现回暖。
3月8日,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2月中国广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41.8万辆,同比增长10.4%,环比增长8.8%。2023年前两个月广义乘用车零售累计达271.9万辆,同比下降19.7%。2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43.9万辆,同比增长61%,环比增长32.8%。2023年年前2个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77万辆,同比增长22.8%。
乘联会数据还显示车市主要参与企业的表现也越来越活跃,2月新能源乘用车企业中,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回升到10家。
其中,比亚迪汽车191664辆、特斯拉中国74402辆(环比增长13%)、广汽埃安30086辆、上汽乘用车23289辆、吉利汽车23283辆、长安汽车19382辆、理想汽车16620辆、蔚来汽车12157辆、上汽通用五菱10982辆、哪吒汽车10073辆。
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车表现突出
“2月零售环比实现7.5%的正增长,这是春节等综合因素影响下符合预期的合理走势。从周度走势看,2月的各周销量并未大幅超越1月春节前对应周度的零售水平,但因没有春节假期的极端低销量因素,因此2月总量强于1月。”对于车市回暖现象,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持谨慎乐观,他指出,因今年春节较早和政策切换带来的透支因素,导致1-2月累计零售267.9万辆,同比下降19.8%。
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更愿意选择购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乘联会数据显示,2月自主品牌零售71万辆,同比增长29%,环比增长12%。2023年2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1.1%,同比增长7%;1-2月自主品牌累计份额50%,相对于2021年同期增加了5.4%。2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53.3%,较去年同期份额增加9.8%。“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比亚迪、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崔东树说。
中国新能源汽车重回升势。乘联会报告指出,2023年1月新能源补贴政策切换带来的新能源车销量降幅较大,2月新能源车市逐步调整到位,当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销量达到43.9万辆,同比增长61.0%,环比增长32.8%。
同时,2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31.6%,较2021年2月21.7%的渗透率提升10%。2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52.9%;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2.6%;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2%。
2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7.9万辆,其中纯电动占比96%。伴随着复工复产政策的支持,中国制造新能源产品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以及服务网络的完善,市场前景向好。2月,特斯拉中国40479辆、上汽乘用车16827辆、比亚迪15002辆、位列前三。从自主出口的海外市场零售数据监控看,A0级电动车占比60%,是出口绝对主力,上汽等自主品牌在欧洲表现较强。
汽车下乡促消费期待车购税支持
“随着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新能源化转型趋势基本确定,自主品牌的崛起加速,未来中国车市仍将呈现强势增长特征。”对于中国车市的未来,崔东树表达了乐观的判断。
乘联会报告也指出,中国车市此前克服了供应链不稳等诸多困难,中国汽车在世界地位不断强大。2022年世界汽车销量仅有8018万辆,同比下降1%,仅稍高于2020年销量,仍处历年的低水平。由于需求不足和疫情下的芯片供给不足,共同干扰了世界汽车行业的运行,导致出现欧美日车企利润暴增而销量萎缩的特色局面。2022年中国车企的世界汽车市场份额达到33%,2021年为31%,均远高于疫情前的份额水平。
不过,崔东树指出,目前国内三产服务业进入修复阶段,拉动居民消费和内需就业势在必行。
而促进返乡就业和居民短途出游的重要载体就是乘用车,因此乘用车消费,尤其是燃油车消费是改善居民短途出游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半径的重要交通工具。
在崔东树看来,2022年实施的乘用车车购税减半政策实施效果很好,很多消费者仍期待类似的政策,如果实施类似1.6升以下燃油车的车购税优惠政策,实际也达到了汽车下乡的补贴效果,实施方法也很简单高效。对入门级购车用户的购车是很有促进的,能很好的振奋返省就业的老百姓对新生活的信心。
“促消费需要在消费的供需两端全面发力。为急速振兴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应该同步对轻型商用车给予同样的车购税优惠政策,促进新创业群体购车,以开展服务业创业,如果再给予一定的汽车金融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必然会取得振兴三产服务业,促进农民工就业,拉动内需的良性增长效果。”崔东树建议说。
对于3月的中国乘用车市场,乘联会给予乐观预测,理由是多数厂商新车的大量推出即将拉开序幕,在国家促消费政策推动下,很多省市出台了相应促消费政策,车展等线下活动的全面恢复也将加速聚拢人气。前期库存的国六B车型会逐步加速清库,价格松动对车市增量利好。另外,由于近期的碳酸锂等价格的下跌,有利于厂商推出更具性价比的新款新能源车型,车市关注度也将持续升温。
校对:孙洁华
制作:张巘图编:周洋
审读:朱建华监制:浦泓毅签发:林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