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几年技术沉淀,自动驾驶已经进入到商业探索阶段,尤其是港口、矿山等封闭、半封闭场景,有望最先跑通商业模式,实现“无人”效率高于“有人”效率。
港口场景头部玩家的进展如何?港口场景对于自动驾驶技术有何挑战?自动驾驶是否存在更优商业模式?围绕这些话题,近日,我们深度访谈了斯年智驾创始人、CEO何贝。
01
三年落地六大港口打造可复制的产品化能力
斯年智驾创立于2020年,已经成长为港口场景的自动驾驶头部玩家。回顾团队成长的三年,何贝用了三个关键词:
2020年的关键词是研发,是技术打磨的阶段。
2021年是打样,斯年智驾在宁波、唐山打造了两个“样板间”,实现了技术落地、场景跑通,以及商业模式的初步形成。
2022年是走量,斯年智驾陆续签下了珠海、太仓、厦门、宿迁四大大港口。乘着2022年的势头,2023年初,斯年智驾又陆续签下两个港口,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落地。
有了前三年的布局基础,何贝谈到,2023年斯年智驾业务发展的核心关键词将是毛利,也就是要提高港口无人化运营效率,实现商业模式的闭环、可复制。
在已落地的六大港口中,厦门港最具标杆意义,斯年智驾共投入38辆车,实现港内车辆100%的无人化替换。
不仅如此,厦门港还是一个半开放的场景,长期处于有人车辆、无人车辆混行的状态,“这才能真正考验自动驾驶技术水平”,何贝谈到。
据此,斯年智驾希望将厦门港打造成标杆案例,进一步优化运营成本,并计划在今年6月前追平“有人”驾驶成本,进而将厦门港模式复制全国,乃至海外港口。
相比于开放场景的自动驾驶,封闭、半封闭的港口场景一直被认为在技术难度上门槛更低。何贝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他说,如果将Robotaxi比喻成考清华、北大,港口场景就是考985、211,难度同样非常大。
具体来看有三个方面。
首先,港口信号非常差,因为两边都是集装箱,还有头上的一些桥吊、岸桥,可以说处处都是隧道,这些无疑会导致信号变差,实现精准定位非常困难。
第二,港口场景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何贝介绍,虽然港口人车混行不如开放道路复杂,但是依然有很多复杂的工况场景,这就意味着要大量采集白天晚上、阴晴雨雪等不同工况下的数据。“中国海岸线那么长,要所有的工况数据都覆盖,时间成本、精力投入也是非常大的”。
第三,就是要做好充分的安全冗余。自动驾驶技术涉及线控化,是为了让无人车辆能够通过数字信号,完成行驶指令。但风险在于车辆存在失控的可能,所以必须将安全冗余考虑进去,确保万无一失。
“完成1天无人驾驶很容易,但是完成365天的无人驾驶就是我们的挑战和磨砺了”。
何贝谈到,目前,技术维度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斯年智驾下一步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产品化能力和商业复制能力。
具体到业务战略层面,斯年智驾2023年有两个核心目标,何贝称之为两大业务曲线。
第一个曲线是保证港口集装箱运输这一产品模式的形成和铺开,并计划在今年6月前打造成可快速复制、快速销售的产品模式。
第二个曲线则是计划覆盖港口的干散货运输,实现不同场站、园区之间的短驳运输,以及在公开测试道路上做一些重卡的短驳运营。
在第二个业务曲线下,何贝希望2023年先做出一些案例和实施样本,以便2024年产品化的形成和推广。
02
组建新运营生态盘活产业链上下游
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普遍的商业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运营模式,一种是销售模式。落地到港口场景也是如此。
对于运营模式而言,就是自动驾驶公司自己买车,自己做后装,然后给港口提供运力服务,收取运力服务费用。这一模式的核心的利润点在于无人车取代司机省下来的人力成本。
销售模式则是将自动驾驶软硬件、或是改装好的自动驾驶车辆卖给物流方,核心利润点在于软件服务费用以及提供硬件方案的费用。
经历几年自动驾驶赛道的深耕,何贝思考这两种商业模式,他认为,两种模式其实没有本质区别,“运营是把车卖给自己,销售则是卖给物流方,商业逻辑没有变,核心差异在于谁持有车辆”。
车辆作为重资产,改装的自动驾驶车辆成本进一步提高,自动驾驶公司、物流公司哪一方持有都有一定压力。“我们买车没有那么合适,因为我们的核心点还是在于技术为主、运营为辅”。
何贝对于商业模式进行重新思考,他认为应该通过打造生态运营,来分担重资产的成本压力。他希望在商业生态中吸收更多的合作伙伴,并且让每一个环节的人都能赚到钱。
他谈到,在运营生态里,最上游的参与者是主机厂,他们的诉求是卖车,希望车辆成本不断下降,销量越来越高。
最下游参与者是运营方,物流公司的痛点在于用车成本越来越高,以及一些交通安全问题,他们最迫切希望通过无人化来化解这些痛点。
第三个参与者就是自动驾驶公司,自动驾驶公司是整个运营生态中提升毛利的关键。“传统物流就是精细化管理和抠成本的逻辑,生态能不能串起来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无人,我们希望通过无人驾驶能够把整个生态链串起来”。
除此之外,在这个运营生态里,何贝希望引入一个资产持有方。
他谈到,中国有很多国资背景企业,以及一些经营性租赁公司,他们往往能够拿到很低的贷款利率,如果集采一些车辆,采购成本也会比自动驾驶公司、物流公司更低,而且能帮助他们盘活整个资金池。
也就是说生态运营的关键在于将资产进行剥离。
自动驾驶公司加入物流生态后,短期靠资产公司扛一下前期车辆购置成本,后期通过自动驾驶技术提升物流效率,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降成本。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商业闭环,生态中每一方都能赚到钱,整个商业模式也就跑起来了。
何贝判断,物流场景对于效率提升的需求一直存在,同时,经过几年的技术打磨,场景方已经越来越认可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价值。因此,从2022年迈入2023年,新商业生态搭建已经有了非常好的落地基础。
03
2025年申报IPO300亿市场市占率实现10%
随着技术商业化落地,自动驾驶公司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角色。
何贝归纳称,自动驾驶行业有三类业务板块,一类是自动驾驶软硬件,第二类是造车,第三类是做运营。
“自动驾驶公司普遍想做第一块业务,既高大上利润率又高。但是又苦又累的活谁去做呢?如果大家只想做第一块业务,那么整个生态永远也无法撬动”。
他认为,做的比较好的公司都会选择两个板块。例如,大部分自动驾驶公司采取的是做软硬件方案+做运营,一部分选择做软硬件方案+造车,还有一些主机厂自己本来就造车,同时也开始布局一些运营业务。
他进一步谈到,选择哪一块业务需要根据公司的强项以及资本能力来决定,但至少要选两个业务板块,在当前商业模式下才会比较稳定的运行。
何贝表示,斯年智驾选择的方案是做软硬件方案+做运营,暂时不会涉及到造车部分。
在他看来,自动驾驶公司要想好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以及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
“吉利、比亚迪、一汽、重汽等车企的产品都不错,如何利用现有的供应商进行组合、设计,才能能够保证你设计的车比别人做得好?另外,在车辆测试和售后维保部分,你是否也能和现有车企一样做的好?”
他认为,能够解决客户订单、产品质量、售后等一些列问题,造车才是有意义的。
聊到对于市场竞争格局的判断,何贝表示,港口物流这样的垂类行业,第一名会活得比较舒服,第二名将是勉强过活,三名及以后存活率非常低。
他进一步谈到,这一赛道淘汰的逻辑首先在于有没有钱。创新赛道往往遵循马太效应,做的越好越有钱,越有钱就会越好,所以资本会是一个关键因素。
第二个关键因素在于技术、产品的硬实力。“产品要能够经受市场检验,质量不好、效率不够,肯定是无法在市场化环境下生存”。
第三个因素,他认为是服务能力,技术落地之后,自动驾驶就从高新技术研发变成了服务行业,能够为客户提供最好且最便宜的服务,才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出。
毫无疑问,斯年智驾的目标是要成为第一名。有研究机构判断,港口自动驾驶的市场空间在300亿元,何贝希望斯年智驾能够先占领10%市场份额,实现年度营收30亿元的目标。
他透露,业务拓展节奏也会与公司IPO节奏相呼应。斯年智驾预计在2025年进行IPO申报,在上市之前,会实现占领10%市场份额的“小目标”。
截止目前,斯年智驾已经进行了四轮融资,累计金额数亿元。2022年11月,斯年智驾完成了A+轮,大B轮融资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开启。
04
写在最后
何贝是一个非常容易给人留下好印象的人,和他聊天不费力,逻辑清晰、观点明确,但又不失谦逊温和。
在一些投资人眼中,他更是一个不可多得优质CEO,双商在线,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妥妥的六边形战士。
访谈的时候,他接地气地穿了一双红袜子,笑称是自己的第三个本命年。谈到年龄和成长,他说,“年龄是绝对值,岁月是相对值。年龄增长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经历岁月积淀后,能够修炼出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