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当然是需要技术积累的,既需要零部件供应链的积累,也需要整车开发的积累。
先说零部件供应链的积累。传统燃油车中,变速箱、发动机的技术积累,中国很难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动机技术已趋于完美,再往上更进一步的难度很大,这就给作为追赶者的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此外,发动机对整车的性能影响有点大。比如说最高热效率38%与41%,那就是两代发动机的水平。电机就无所谓了,电机效率90%和93%,有影响吗?确实也有影响。但无所谓,多加两节电池就弥补回来了。
当然,最近两年中国的混动专用发动机技术进步还挺快的。一方面是由于混动专用发动机,不再要求发动机全能,只需要发动机有所专长,开发难度上降低了一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大家看到新能源时代来了,发动机的技术再不打包卖掉赚一波,以后恐怕要烂家里了,所以这时候卖给中国技术也不那么扣扣索索了。
变速箱这种纯机械的东西,积累起来就更绝望了。稍微上点档次的燃油车,一般都不会用国产的变速箱。然后电动车来了,电动车是什么概念?不仅不需要变速箱,其动力输出性能完美具有秒响应、纯线性、超平顺的特征,简直就是完美变速箱的标准答案好不好!也就是说,你稍微买个上档次点的电动车,就相当于自带一个价值100万变速箱的燃油车。
绕过了发动机与变速箱,中国又自己建立了电池的产业链,电机好点差点都差不多(事实上中国的也不差),这样一来,中国就完成了零部件供应链的技术积累。
有这些积累之后,中国是不是就可以自己造车了呢? 或者换一个角度,把宁德时代打包送给印度、巴西,那么印度、巴西是否也能崛起蔚小理这样的新势力企业呢?
答案是不能。
虽然戏言说造车就是把零部件买到后,拉到整车厂拼一拼。但实际上,整车厂拼一拼的这项工作,还是挺难的。涉及到开发流程、产品定义、市场营销、销售渠道等核心环节,每一项都既是科学也是玄学,难度是很大的。
中国完成这一步,靠的是合资企业培养出的大批人才,特别是美系合资企业。与德国日本相比,显然美系车企对中国开放得更多一些,随着人才流动,从合资到自主,从自主到新势力,人带着知识在流动,就完成了整车开发的技术积累。
而且,中国在这个过程是不信什么祖宗之法的,反正都是学来的嘛。所以在面临电动车、智能化的变革潮流时,这些人才能更好地与互联网人才与思维融合在一起,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在互联网在潮落幕之时,上一代互联网大佬赚够了花不完的钱、想再干一番事业时,就带着金钱、资源与经验下场了,这才造就了蔚小理。
如果是在印度、巴西,就算把宁德时代送给它,我想也不可能冒出造出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