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互联出行] 梧桐车联虽然是一家成立时间并不算久的公司,但出身豪门的它可以说不亚于“四世三公”的袁本初。背靠科技巨头腾讯与汽车巨头长安带来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能在卷的不要不要的智能座舱领域和诸多动辄数十载历史的老前辈们一较高下,甚至分得一杯羹。所以,短短四年间梧桐车联不仅有不少合作项目相继落地,也定制了相当前瞻性的未来规划。
而在今年8月份,梧桐车联进行了战略升级。重新将自己定义为一家“整车级智能交互科技公司”,并且发布了交互策略脑这一概念。时隔不到3个月,他们又对交互策略脑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描绘1.0到4.0的四个不同阶段的产品形态。到底啥是交互策略脑?这个脑和我们的脑又有何不同?您随我一起去瞧瞧。
交互策略脑是个啥脑?
相较于普通科技公司动不动拽一些玄而又玄的生僻字,我倒是觉得“交互策略脑”这种简单易懂的命名方式颇有趣味。即使大多数第一次听到的人并不知道它具体指的是什么,但望文生义的理解也不难把它和智能汽车联系起来。
有了概念只能算是“我看起来有两把刷子”,怎么才能让客户和用户都相信“我真的有两把刷子”呢?在发布了交互策略脑概念之后,梧桐车联又紧接着展示了他们对未来汽车智能产品的理解和规划。
PPT上的内容过于专业生涩,我觉得大家可以这么理解:交互策略脑1.0解决的是最基础的功能性需求,目前市面上的座舱产品大多处于这一阶段。用户提出需求,车机经过条件判断提供反馈。简单,直接。
打个比方,车机可以通过更多的传感器来获取车辆、驾驶者、天气、路况等多维度信息,并结合过往的历史判断用户的喜好,最终决定是应该播放一首舒缓情绪的歌曲,还是提醒驾驶者“你已经连续驾驶三小时了,听歌不管用,停车歇会儿吧。”
至于交互策略脑4.0,梧桐车联的AI技术总监任伟表示将会是一套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完全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智能座舱。它应该能够预测用户潜在的需求,同时应该主动寻求与人类的沟通。或者换句话说,它应该更像是一个“真人”。
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让人类脱脚(L1级)脱手(L2级)脱眼(L3级)乃至脱脑(L4-L5)。由此解放出更多的肢体和注意力,可以用于与车机进行交互。所以说,未来的智能座舱将会和智能驾驶更加密不可分。当然,这也需要更多落地的产品和服务来提供支持。
说完虚的再来点实际的
分享伊始,梧桐车联就展示了他们截止至目前的“小成果”——与超过10个汽车品牌建立合作,搭载车型超过100款,实际上路车辆超过100万辆。显然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它背后带来的数据价值,对于一家科技公司来说更是尤为宝贵。
的确,云端拥有强大的算力,可以运行海量的复杂模型,解决很多车端不好解决或者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过度的依赖云端,往往会造成车机“在线”和“离线”智商判若两人的囧境。以当下国内的网络环境来看,总有一些地方信号不好,或者干脆就没有网络信号。所以车端的离线能力好坏,反而是决定智能座舱体验下限的那块木板。
端云一体化的意思就是利用云端的算力优势来进行模型训练,同时将用户经常使用的那些场景应用下发到车端,用来解决离线时的问题。但是车端毕竟算力和存储空间都非常有限,所以既要考验云端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不同模型下发的“个性化推荐”能力,也非常依赖在保证良好精确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压缩模型”的能力。好在,这两点都是梧桐车联所擅长的东西。
无麦K歌是目前梧桐车联落地的核心产品当中,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一个。其实K歌类应用在当下市售车型里比比皆是,甚至有些车型还随车附赠麦克风,可谓是把仪式感做足了。但就个人平时通勤的体验来看,真正车内的唱歌需求,往往不是跟朋友一起,而是独自驾车的时候。边开车边拿着麦克风显然非常不安全,所以利用车内麦克风阵列和良好的降噪模型来实现“无麦K歌”,反而是一个深挖用户实际需求后的思考。
写在最后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辆汽车好不好主要取决于它的机械品质。当特斯拉和集度这些主机厂开始把汽车叫做“汽车机器人”的时候,这个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产品,似乎又被赋予了“交通工具”之外的全新含义。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把“车机好不好用”、“语音识别准不准”作为自己选车时重要的衡量指标。或许不久的将来,像梧桐车联所说的那种“完全拟人”的产品到来的时候,“智能汽车”这个名词也将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会是“移动机器人”吗?欢迎屏幕前的各位在评论区和我分享您的见解。(图/文 汽车之家 杨鹏)